千島百族 — 薩薩克族(Sasaks)

林寶文 Muhammad Abdullah Boma

印尼不但被譽為亞洲第三經濟體國,其歷史也 是不容忽視的。至於民族多樣性方面,內地裏混集, 體現出不同的文化與特色。今日序述的主角便是薩 薩族人 (Sasaks)。他們長居於稀為人知的龍目島 (Lombok)印尼語意謂「辣椒」,是小巽他群島 中的一個島嶼。位於峇里島東、一水之隔兩島相望, 僅相距 30 公里。

龍目島位於峇里島東不遠處。這裡有幽靜的海 灣 — 綿延的奶油色沙灘 — 龍目𡷊粉紅海灘,以及被 稱為第二馬爾地夫的浮潛聖地。藏於茂密森林中傾 洩而下的美麗瀑布 — 北龍目島瀑布 (Sendang Gile &Tiu Kelep) 等等醉人的景色。龍目島還與繁華的 峇里島僅隔一水相望。並且島上還有一座和日本富 士山相似的火山,(林賈尼火山 Gunung Rinjani) 。是本島最高的山峰,也是印尼第二高的火山。它 於本島的北方,也是島上多條河川的發源地。有著 如此獨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從而造就了農業經濟的 快速發展。島上的幹旱季節一般是在五至八月間, 雨季則是在四月份與九月份之間。

薩薩克社會有等級系統(粗略地稱為種姓制度)

聚居在龍目𡷊上的薩薩克人 大概有 85%。一群居住在這如世 外桃源般的當地人,他們不了解 薩薩克人,認為他們外型粗獷、 氣勢逼人,會不容易相處。但經 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後,發現薩薩 克人其實非常友善及和謁可親。 原本薩薩克人曾是島上的唯一居 民,曾被峇里王室統治,直到荷 蘭占領全島。如今薩薩克人仍是 這裡的主要居民。他們以種植水 稻、香蕉、甘蔗、咖啡、椰子和 各種香料為主,但有些是漁民或 手藝人。薩薩克人是穆斯林混合 泛靈信仰 (Animism)。會祭拜祖 先,也會獻上食物、香料和鮮花 來取悅神明。儘管他們住在如此 美麗的地方,但是許多人的生活 還是很貧窮。難以取得藥品、電 力和乾淨的水,而且還不識字。

薩薩克人 (Sasaks)是印尼 其中一個的民族,主要居住於小 巽他群島的龍目島上。根據 2010 年的普查資料顯示人口數已達到 317 萬 人。 他 們 使 用 薩 薩 克 語 (sasak language)及印尼語, 屬於南島語系馬來 – 波利尼西亞 語 族 (Bali–Sasak languages) 的巴里 – 薩薩克 – 松巴哇語支。 薩薩克語在語言系屬分類中屬於 南島語系的馬來 – 波利尼西亞語 族的巽他-蘇拉威西語群 ( S u n d a – S u l a w e s i languages)的巴里 – 薩薩克語 群 ( B a l i – S a s a k languages)。薩薩克語展現出 內部的變異性,其中有其地理及 社會因素。它複雜的語言學系統 包含五種方言Kuto-Kute (北部), Meno-Mene ( 中 部 ), MriakMriku ( 中南部 ), Ngeno-Ngene ( 中西、中東部 ), Ngeto-Ngete ( 最北部 )。

薩薩克人的爪夷文 (Aksara Sasak) 是一個文字系統,也叫做 爪 哇 字 母 (hanacarakaan)。 以 印泥文字為基礎,實際上也被峇 里 人 (Balinese)、(Javanese) 和 (Sundanese) 使 用。Aksara Sasak 有 18 個 基 本 字 母, 架 構 為一個子音 + 母音 a。 它是在 19 世紀當龍目島受峇里人統治時, 向峇里語借用的文字系統,也受 到了爪哇人的影響。當時主要書 寫在糖棕 (lontar palm) 又名扇 椰子的干葉上。這些字母只會在 一些與「薩薩克傳統」使用有關 的象徵性圖示,才能看到。在龍 目 島 上,Aksara Sasak 的 知 識 和書寫傳統已經嚴重萎縮,有些 珍藏也失傳了。這些手稿及有關 資料已顯示出瀕危狀態,或許將 在可預見的未來消失。薩薩克人 的 爪 夷 文 (Aksara sasak) 伴 隨 著以拉丁字為書寫基礎的使用, 一直維持某種程度到印尼獨立。 但今時,能流利地使用這珍罕的 古老文字的薩薩克人,卻少之又 少了 。

社會 薩薩克社會有等級系統(粗 略地稱為種姓制度)。分為四個 階級,兩個為貴族階級,一個為 平民階級。此外,社會地位亦與 相對年齡、財富、宗教素養、職 業和居住地等因素有關連。關於 其政治組織,龍目島是西努沙登 加 拉 省 (West NusaTenggara) 的一部分,包含龍目島與松巴哇 島。龍目島分為三個主要區域或 縣「kabupatan」,每一個區域 有其地方頭人或縣長「bupati」。 這些區域是西龍目、中龍目、東 龍目。而每個區域又有其次級區 域「kecamatan」,人口較多且 擁有地方首腦並稱為「camat」。 那裏有數百個薩薩克村落或鄉村稱之為「desa」,村長則為「kepala desa」。多 數 的 村 落 或 鄉 村「desa」 又 可 分 割 為 小 村 莊 「gubug」,鄰村的村長稱為「keliang」。村落 會議一般是討論或決定工作的重要會議。主要決策 者是長者「kerama desa」。地方法院是超然於村 落階級外的處理爭議的機關。而在許多孤立的地區, 爭議是直接由「 kerama desa」作出裁決的。

那麼關於家庭與親屬的關係,薩薩克人的社會 系統是由三個不同稱謂的階級所組成。分別是兩個 貴族階級和一個平民階級。兩者的居住地通常是隔 離開的。他們的種姓制度影響著婚姻與繼嗣,繼嗣 是雙邊繼嗣,但父係親屬較為重要。親屬間會共同 勞動,彼此協助。 親屬稱謂有兩類方法,關於職權 範圍的為愛斯基摩型,關於住址的則是夏威夷型。 但最重要的是年齡相對。

對於家戶與繼承結構略述,家戶的構成取決於 居住的人、共享的食物與合作者之間的經濟模式。 通常是由核心家庭組成,可能也會包括祖父母等人。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通常是由較年長的同輩,特別 是姊姊或由關係親密的親戚照顧。父母除外。兒童 會受到照顧孩子者良好的保護與照顧,他們也會盡 量避免使用體罰。

在繼承方面,最重要的繼承形式為可耕的土地 或果園。繼承的規則是依照各村落而不同,會因人 而異。儘管如此,在多數的村落裏,女兒只能收到 一份財產,兒子卻可以收到三份財產。但在一些村 落,女性不得繼承。然而長子繼承的則會多於較年輕的男性。總的來說,女兒也能夠在家屋、飾品、 牲畜及金錢上獲得較為平等的繼承權。

慎重而嚴肅的話題,絕不能離開婚姻大事。大 多數的家庭屬於一夫一妻制, 多配偶也是被允許 的。社會階級的系統是決定婚姻的重要因素,男性 可與較低階級的女性結婚。但女性唯有在冒著與家 族斷絕關係的情況下才會如此進行。然而許多婚姻 是 透 過 私 奔 的 形 式, 薩 薩 克 人 稱 之 為「bride capture」。可是,社會普遍偏好交表婚,因為在 種姓制度的強迫下,這種選擇配偶較為自由的方式 則是新居制。離婚是常見的,但通常是依循穆斯林 的習俗,按照男性的意見來取決。

序述一下有關薩薩克族人的婚俗傳統(Merarik) 。 在 薩 薩 克 人 的 傳 統 裏, 拐 走 女 孩 的 婚 姻 稱 作 「merarik」,或有人稱「偷老婆」。字面上的意思 是,「merarik」 是離開家庭的婚姻。根據薩薩克 人世傳的故事,有一對伴侶離開家裏是因為他們未 獲得家族的承認。 而理由是;男方家庭與女方家庭 之間彼此存在著一定的衝突,以致於他們無法成全 對方。然後,男生便帶女生到他的家裏,女生住在 男方家中數日。結論是, 不論父母接受與否,家裏 仍給予他們祝福。但假如無法獲得允許, 這將成為 兩個家庭的恥辱。「Merarik」 也是一個減低女孩 身價的方法,不像到女方家提親。 「Merarik」 越 來越普及、鞏固成一種社會典範 ,因為假若拐走女 性,男性將比單純地向女方家提親更為強壯和英勇。 但「merarik」也不如表面看來那麼簡單。 它實際 上需要許多程序及要求,也相當費時,甚至會耗時 二個月。而時間長短是根據伴侶的問題及情況決定, 以下是關於這獨特的婚禮過程的簡介。

「Merarik」 開始於男生與女生在特定場所的 秘密約會,他們通常會提早做好結婚的長久計劃。 女生要離家結婚時並不會和家裏說 ,而男方及其親友則在特定地點等她,陪伴是為了確保女生的安全。 之後男方會帶其到「安全」的地方,例如親戚家。 隔天,男方家會有四至五人到女方家提出委託。在 薩薩克語中,這習俗叫做涅拉巴爾 「nyelabar」。 首先,他們會拜見酋長或村長「kepala desa」, 然後一起跟著 「kepala desa」去告知女方家人。

男方家庭會儘可能早點告知女方家庭,三天是 期限。因為如果超過三天期限,男方家庭就會被罰 錢, 這 叫 做 遲 來 回 複 的 涅 拉 巴 爾「terlambat nyelabar」。 婚禮儀式的時間很短,地點通常在離 男 方 家 最 近 的 清 真 寺。 男 生 來 自 Bridge community 還有一些代表來自女方家庭,這個過程 就像伊斯蘭文化的婚禮。婚禮的最高潮叫做快遲到 了「nyongkolan」,這個習俗通常在婚後舉行數 日。 快遲到了「Nyongkolan」是一個遊行隊伍, 目的是與周圍的居民宣佈將有一對新人在此居住。 快遲到了「Nyongkolan」是男方家庭、親友和社 群所組成。 遊行隊伍中,他們身著傳統服飾、演奏 傳統樂器,有數百人參與這場盛宴。如果新人是來 自富有或名門望族,隊伍將會更長。

除此之外,還有數種不同風格的傳統樂器演奏 團 體 穿 插 其 中, 那 就 是 「 貝 萊 克 鼓(Gendang beleq)」 和「 凱西莫爾 (Kecimol)」。 最後一 個程序叫做「迴轉 (balik lampak)」 或「貝讓戈 bejango」。這是一個特別的時間讓新人及男方家 庭造訪女方家庭,它亦是「偷老婆 (merarik)」的 結尾。這過程是建立於構築在雙方家庭的溝通與及 輕鬆的交談之中,相彼交換見意與勸告。「貝讓戈 (Bejango)」 具有加強雙邊家庭關係的功能,因為 「偷老婆 (merarik)」 不只是丈夫與妻子間建立關 係,也使雙方家庭建立密切關係,甚至良好地連結 了村落與村落之間的彼此關係。

快遲到了 Nyongkolan

相關於經濟產業與生活的一些資訊。薩薩克人 與前一遍所論述巽他族 (Sundanese) 一樣,兩族的 經濟來源都以農業為主,而其中又以生產水稻為日 常主食或買賣。大多數的人口從事農耕,並且居住 於鄉下農村裏。經濟生產是屬於勞力密集型。耕地 透過水牛或公牛來整鬆田地、以手工的方式來收割, 而交通運輸主要是透過馬匹來負責。

而由「蘇巴克 (subak) 則 (irrigation)」管理 的溝渠與堤防,對於生產水稻密集灌溉的系統最為 重要。因為能公平地分配灌溉水源乃是農耕社會所 需是必要的。其他如:木薯、大豆、玉米、蕃薯和 可可豆,是用來維持生計的農作物。米、咖啡、煙 草、花生和洋蔥則是用來銷售及大多作為當地消費 品。由於水稻是依賴降雨量的農作物,所以較為貧 瘠的地區,農夫會改以輪作或種小麥來耕作。

至於性別分工方面,每當兩 性皆從事農業耕作時,不同的性 別可能會有不同任務。男性主要 負責整地、修繕圍籬、灌溉工作、 守衛作物、犁田、建造家屋、甚 至需要打鐵等體力勞動的工作。 女性則負責秤量米的重量、清理 家居、取水、編織、燒菜(節慶 時男人亦會幫忙家務)。而種植、 播種、收穫、採集、漁獵、織籃 和照顧嬰兒,則是兩性都會做的 事情。有些薩薩克人村落的村民會 編織籃子、打鐵匠、或木炭製作 陶土等工業藝品來進行銷售。貿 易也隨著商業的興起與人口的發 展快速地成長起來。一些有土地 的薩薩克人選擇銷售土地,然而 那些沒有土地的人,則經營小販。 故此小商販的數量增長非常迅 速。小商店、流動攤販、和市場 中的銷售員都比比皆是,但他們 大多數都是在最偏僻的村落。很 多小商販都是女性在經營,而男 性則傾向經營更大規模、且離開 島嶼的貿易。

島上發展比較快的地區,大 部分的傳統家屋已經不再使用 了。而在南部地區多數村民仍無 法改變他們的生活模式,因為薩 薩克族人始終以自身的文化而感 到自豪。且觀光和旅遊業所帶來 的財富,讓此謀生方式進一步穩 定了生活結構。他們的家屋在龍 目島的南部半島隨著貧瘠的山丘層層遞升 。為了保存能使用的耕 地,村民都聚居於低懸崖處。這 些村莊可以透過小徑到達,村落 的中央通常有方金字塔型的茅草 清真寺。

「米倉 (Lumbung)」是薩薩 克人引以為傲的鄉土建築,它們 沿著村落裏的小路整齊地排列 著。整個建築只有一個通風口, 位於高處,一年承裝兩次米。四 根 1.5 公尺長的硬木柱安置在同 一水平面。 曬乾的泥巴和牛糞製 的平台設置了一定高度,以避免 老鼠進入偷吃食物。 兩個橫樑靠 著懸臂架的木製結構並反過來支 撐 竹 椽, 擴 展 家 庭 的「 米 倉 (Lumbung)」之間間距都不過數 公尺之遙。

至於有關宗教、信仰與習俗 方面的論說;宗教的重要地位已 深深印烙在族人心中,幾乎所有 的薩薩克人都會宣稱自己是穆斯 林。不論是大部份信仰「維克土 . 里馬 Waktu Lima」為伊斯蘭教 的一支分流派系還是只佔一小部 分人口的混合宗教的信仰者。村 落有清真寺,也會有非正式的宗 教 學 校「 伊 斯 蘭 寄 宿 學 校 (pesantren)」和提供更多形式化 的「 宗 教 教 育 的 學 習 場 所 (madrasah)」。這些機構的運作 通常是依賴「掌權者或宗教老師 (Tuan Guru」,他是薩薩克人中 能夠行使相當的政治權力的宗教 領袖。 然而,神職人員示為各村 落 的 宗 教 官 方 代 表 叫 做「 牧 師 (kiyai)」,而「彭古魯或本固魯 (penghulu)」是宗教領袖。還有 一 些 孤 立 的 村 落 擁 有「 主 管 人 (pemangku)」,是神聖的代表。

儀 式 是 曾 經 普 遍 的「 風 俗 (adapt)」( 關 於 傳 統 法 律 的 儀 式 ),各村落都不相同。如豐收祭 及生命儀式等已經逐漸減少進 行,但取而代之的是伊斯蘭儀式。 相對地,疾病可能被歸因於有精 靈、巫術、超自然的懲罰、對逆 境的反應等。當地人通常使用一 種藥物「婆羅洲鐵木 (belian)」 來治療。

信仰當中也有稍微分別之 處。大部分的薩薩克人信奉維克土.里馬 (Wektu Lima),為伊斯蘭教的一支流派。 維克土.里馬意為「五次」,也就是一天要禱告五 次。另外一部分的薩薩克人,遵循舊教維克土.土 魯 (Wetu Telu ),一天只需禱告三次。此外,還有 約為八千人的小團體,自稱伯得哈 (Bodha)。主要 居住於班特克 (Bentek) 和林賈尼火山坡上。令人驚 訝的是,他們原來是唯一未受伊斯蘭教影響的薩薩 克人。信奉的泛靈論,融入了印度和佛教的元素, 而印尼政府則因為他們的部落,並將他們歸類為佛 教徒。

薩薩克族原來在藝術、文學與舞蹈上也有著源 遠流長的歷史典故。在傳統上,文學是以雕刻在一 種叫做 lontar palm 植物的干葉子上來書寫的。雕 刻在一種叫做糖棕 (Lontar Palm) 的植物的干葉子 上。 對以前眾多 Sasak 王國的歷史多有記載。 其 文意有時晦暗難懂,難以翻譯成其他語言。 由叫做 薩 薩 克 人 的 爪 夷 文 (Askara sasak) 及 爪 哇 字 母 (hanacaraka) 的基本字母書寫,通常為一個子音 + 母音 a。

外南夢東爪哇舞蹈 (Gandrung)是一種傳統舞 蹈。流傳在峇里島、龍目島、西爪哇島等地。 在爪 哇語中,Gandrung 是「愛」的意思,它理論上是 向米神 Dewi Sri 表示人們對衪的愛。然而薩薩克人 與爪哇人大多流失他原本含義,而演變成當今像女 孩求偶的一種社交舞蹈。 除此之外,通常舞蹈者是 以未婚女性或跨性別裝扮者。並且穿著傳統服飾搭 配扇子、大披巾、裝飾性的頭飾。

另 外 一 種 表 演 藝 術 是 貝 萊 克 鼓(Gendang beleq)這種樂器是薩薩克人的一種表演藝術包含 舞蹈及音樂,而這個詞在薩薩克語中即是「大鼓」。 表演樂手只能由男性組成,而且多是青年。他們以 遊行的方式,穿著鮮豔的傳統服飾,邊奏邊舞。最 為獨特的是,他們的舞既激昂又帶有些挑釁意味的二重奏。 Gendang beleq 可以在婚喪喜慶和祈求 降雨的時候表演,深受當地人的歡迎。

在經濟上,大多數的人口是貧窮的。但是由於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以食物充足且多樣化。雖 然每個家庭的所得,一天不到一美元的水準,但仍 能維持生計。然而,連食物和燃料的價格都在上升, 對於當地原住民來說,教育與醫療的提供是十分睏 乏 的。 根 據 小 巽 他 群 島 (Kepulauan Sunda Kecil) 在 2008 年的統計數據,生活在都市裏的貧 窮人口有 29.47% ,鄉村地區則是 19.73%,介於 兩者的區域則是 23.81%。

即便是這樣,有些快樂是不會只建築在物質及 金錢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精神及心靈內裏。活在當 代現實的社會裏,每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之間的 優越觀念都是來自於教育,而不是與生俱來的。這 話並末完全可以套用在薩薩克族人 (Sasaks)身上, 這個反璞歸真的民族;人口雖小,但他們那份真誠 單純的心志真情流露,真值得我們反思和借鑑。此 時此刻,便真心領略這古語曰:「心如素簡,靜數 流年,人間有味,最是清歡。」當中還能從薩薩克 族人 (Sasaks)眼裹可以望見。

Tags: No tags

Add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